本文转自:海东日报
本报讯(记者 邓成财)“十四五”时期,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,是种植业转型升级、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重要五年。近年来,海东市以“打好种业翻身仗”为目标,把种业发展放在实现农业现代化、确保粮食安全的高度狠抓落实,加快实施“北繁高地”建设,做大做强全市种业产业,为种业自立自强、全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作出海东贡献。
在农作物种业发展方面,海东市突出高原种业特色优势,到2026年,将打造6家繁育能力强、生产加工技术先进、市场营销网络健全、技术服务到位的“育繁推”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企业。建成相对集中、长期稳定的规模化、标准化、集约化、机械化种子生产基地2万公顷以上。在畜牧水产种业发展上,突出生猪育种和水产鱼苗孵化基地建设,到2026年将建立2个良种猪繁育场,年供种能力达到1.2万头以上,建立现代化育苗孵化基地1座,年生产育苗能力达到1000万尾以上。提档升级八眉猪、“海东鸡”等4个保种场开发利用,保护地方品种,发展特色养殖业。
为保障种业产业高质量发展,海东市注重规划布局,重点建设一批设施化、标准化、集约化、机械化的优势种业生产基地,扩大种业生产规模。注重基础建设,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,巩固提升制繁种基地硬件建设,新建、改扩建种业仓储、晒场、保种场等基础设施,加强种畜禽场、家畜改良点以及特色畜禽繁育场建设,积极申报国家级、省级种质资源圃、资源库建设项目,提高保种、供种能力。
同时,加大与科研院校的技术和交流合作,深化以马铃薯、杂交油菜为重点的种业科技攻关,搭建“产学研”一体化平台。并以东西部协作为平台,扩大对外开放,着力发展外向型种业产业。落实属地管理责任,营造部门联动、社会参与的种业发展氛围,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,实现种业强市的目标。健全农业科技人才奖惩评价制度,激励科研人员创新活力,鼓励“育繁推”一体化种业企业开展种质资源收集、鉴定和创制,鼓励支持地方品种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。
版权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